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40 点击次数:144
黄克诚将军视力很差,打仗时都得戴着眼镜,因为近视太严重,还得了个“黄瞎子”的外号。不过,他看问题却特别有眼光。比如抗战刚结束那会儿,就是他最早建议派兵去东北的。
在历史长河中,黄克诚将军展现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智慧和独特观点。
就拿他提出的“乱中取胜”策略来说。
1958年7月24日,彭德怀主持了一场小规模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。他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局势,指出中东局势可能朝三个方向发展:一是演变成大规模战争;二是英美既不撤军也不攻打伊拉克;三是英美选择撤军。他认为第二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较大。因此,我们的战备工作要以第二种情况为基础,同时为第一种情况做好准备,并努力推动第三种情况的发生。接着,他详细介绍了外国的国防建设和作战策略,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。
张爱萍副总参谋长讲完后,总参谋长黄克诚接着发言。谈到中东局势和蒋介石在东南沿海的频繁挑衅,他表示:“我同意对当前形势的判断,关键是要做好心理准备,要有打到只剩最后一架飞机、最后一辆汽车也要坚持的决心。如果不敢面对打烂仗的局面,那就没有勇气开战。我们要做好最坏的打算,甚至准备退守延安。如果总是跟敌人比谁的飞机多、物资多,这仗就没法打了。敌人有3000架飞机,但光靠这些是打不了多久的。我们必须有打烂仗的思想准备,当然能少损失一些更好,但如果不做好打烂仗的准备,就缺乏勇气,不敢开战。”
他表示:“现在让国家大量提供武器和物资确实有难度。军队的装备问题得等两三年才能解决。但如果停下工业建设,全去备战,发展就会受很大影响。等到1961年后情况会好转,关键不是钱不够,而是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跟不上。接收旅大苏军装备花了十多亿,要是拿这些钱建军工厂,能建好几个飞机、坦克厂,但从政治角度考虑,这笔钱又不得不花,经济上并不划算。目前国家的资金和物资得优先投入工业和科研。今年军队要的1000辆汽车,我觉得不打仗的话可以不要。真要打仗,所有车都得征用,连合作社的也不例外。现在地方上急需用车。”
他总结道:"我认为备战的关键在于思想上做好准备,这种准备不需要投入资金,也不向国家申请经费,而是要通过自力更生,储备更多物资资源。"
几位军区首长陈锡联、杨得志、黄永胜和秦基伟都认可黄克诚的想法。他们在讨论中表示,虽然同意黄克诚提出的"破而后立"的思路,但也强调要尽量控制损失,减少破坏的程度。
黄克诚提出的“打烂仗”理念,核心是不畏惧战争,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,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发展。然而,在庐山会议之后,他的观点被曲解为忽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“打烂仗”理论,并因此受到批判。多年后,彭德怀的秘书王焰回顾这次会议时,深有感触地表示:“黄克诚的讲话具有深远意义,历史已经证明他的见解是富有前瞻性的。”
确实如此,黄克诚提出的“打烂仗”理念,核心思想是做好最坏的打算,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优先投入到国家建设上。事实证明,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,尽管周边局势时有起伏,但大规模战争始终没有爆发。黄克诚的这一主张被历史证明是完全正确的。
《十大元帅: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》这本书,详细记录了彭德怀如何组织那次重要会议,以及黄克诚提出的"打烂仗"战略的深刻见解。这本由中共党史出版社推出的作品,当年一上市就火遍全国,在军事类书籍销售排行榜上稳居首位,成为当年的爆款图书。
上一篇:2025中国冰雪旅游海外推广季澳大利亚专场活动在悉尼举办
下一篇:福特汽车第二季度美国市场销量612095辆 同比增加14.2%
